新聞中心
News Center政策背景:
國家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,相繼出臺政策,旨在規范和提升縣域生活垃圾處理水平。2020年,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提出在日清運量不足300噸的地區開展小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試點。2021年,“十四五”規劃強調開展小型焚燒設施試點示范,解決技術瓶頸。2022年,多部門聯合發布指導意見,明確加快縣域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和任務。
縣域垃圾處理現狀:
縣域經濟和人口規模的增長導致生活垃圾量快速增加。目前,57%的縣域生活垃圾采用填埋處理,41%采用焚燒處理。截至2021年底,全國縣域共有257座焚燒廠,尚有1225個縣城無垃圾焚燒廠,主要分布在西南、西部、西北地區。
縣域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建設難點:
1. 經濟性問題: 縣域小焚燒設施在經濟性上存在挑戰,缺乏余熱利用等方式提高經濟收益。
2. 垃圾量與分布問題: 我國縣域垃圾清運量普遍不足200噸/日,且分布分散,不利于建設集約化小型垃圾焚燒設施。
3. 技術成熟度問題:小型焚燒爐熱穩定性差,難以穩定達到煙氣和二噁英等污染物的排放標準。
4. 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問題: 缺乏針對小型焚燒設施的標準體系,現行標準主要針對大型垃圾焚燒廠。
縣域生活垃圾焚燒項目建設建議:
1. 技術路線選擇:推薦采用技術成熟、適應性強的機械爐排爐技術,適用于日處理50噸至300噸的縣域生活垃圾焚燒項目。
2. 降低投資成本:通過優化設計和采購高性價比設備,減少不必要的建筑和設備投入,降低項目成本。
3. 減少運營成本:通過合理選址和采用有效的污染物控制技術,降低垃圾運輸和處理費用。
4. 資源化利用:探索多元化能源利用方案,如將垃圾焚燒產生的灰渣作為建材原料,或將余熱回收用于供熱供汽,增加項目經濟產出。
通過這些策略,可以降低縣域小型生活垃圾焚燒項目的投資和運營成本,同時增加經濟產出,緩解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,推動縣域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。